再读唐·德里罗的《大都会》:技术统治下的新型奴役

  • 首页
  • 凯旋尊尚名媛spa会所怎么样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凯旋尊尚名媛spa会所怎么样 > 新闻动态 > 再读唐·德里罗的《大都会》:技术统治下的新型奴役

    再读唐·德里罗的《大都会》:技术统治下的新型奴役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7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76
    唐·德里罗

    唐·德里罗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,代表作《白噪音》《地下世界》《大都会》《欧米茄点》《坠落的人》《天秤星座》等等。

    《大都会》

    《大都会》发表于2003年。故事的主人公埃里克·帕克,这位28岁的资本巨擘,生活在一个由技术打造的完美茧房之中。他的豪华座驾不仅是移动的堡垒,更是一个集成了网络、信息、监控功能的微型控制中心。这个细节象征着技术统治的第一重面相:它通过提供无与伦比的物质便利与感官享受,消解了人的批判与反抗意志。帕克在车内进行交易、体检、满足欲望,一切需求皆可被即时满足,这种高度技术化的环境营造出一种“自由”的幻象——仿佛个体拥有无限的选择权与控制力。

    然而,这种“自由”恰恰是奴役的开端。正如德里罗所暗示,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,社会物质产品空前丰富,甚至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差异在消费层面似乎被抹平。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昔日精英专属的商品与服务。但这种普遍的物质满足,使人们沉溺于安逸的现状,恐惧失去既得利益,从而丧失了质疑系统本身的能力。技术成了新型的“鸦片”,让社会在集体欢愉中放弃了对权力结构的审视。当帕克在日元投机中濒临破产时,他并非败于某个具体的对手,而是被一个匿名、自动化、技术驱动的资本系统所吞噬。这表明,技术的统治已不再是外在的压迫,而是内化为一种使人自愿依附的逻辑。

    展开剩余69%

    如果说物质的诱惑是技术统治的“软刀子”,那么其对社会时空的全方位监控与塑造,则构成了“硬控制”。托克维尔在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中曾警示,现代国家可能演变为“一个更强大、更专制的政府”,而技术正为这种专制提供了终极工具。在《大都会》中,帕克的汽车不断接收外部数据,城市交通、市场波动、抗议活动乃至刺客的动向,皆以信息流的形式涌入他的屏幕。这隐喻着现代权力已突破传统时空限制,成为一种连续、无孔不入的监控力量。

    这种权力运作模式在现实中已无处不在:城市天网系统凝视着公民的一举一动,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信息,塑造着人们的认知与偏好;数字身份认证将个体简化为可随时调取的数据点,社会信用体系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规训。正如帕克最终在高科技表盘上预见自己的死亡,现代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“算法”预设了命运——从消费习惯到政治倾向,从社交圈到行动轨迹,无不受到隐形引导。权力不再仅是事后惩罚违规者,而是事前便规划了“正常”的边界。这种控制是“合情合理合法”的,它以安全、效率、便利之名推行,使反抗不仅困难,甚至显得“不合理”。

    技术统治下的新型奴役

    技术统治的可怕之处,还在于其与官僚制、资本力量的结合,形成一种无可撼动的“理性专制机器”。德里罗通过帕克与刺客荒诞的对话,揭示了系统的非人性:无论是资本大亨还是底层反抗者,皆被卷入一台冷漠的巨型机器中,个体情感与道德在此显得微不足道。这种系统具有高度的“竞争力”,因其以效率最优为原则,不断淘汰那些无法适应其逻辑的个体或群体。

    在这种技术极权下,传统社会中的权力不对称被急剧放大。统治者凭借对技术手段、组织资源和文化话语的垄断,建立起绝对优势。正如马尔库塞所言,“技术进步=社会财富的增长=奴役的扩展”。古代暴君尚需直面民众的反抗,而现代技术专制则具备“匿名性”——伤害可以借由算法自动执行,无需具体指令,亦难以追溯责任源。当权者可以轻松利用技术机器打击异己,甚至普通官僚亦能在其权限内灵活”运用系统谋私。个体如蝼蚁般渺小,既无法对抗系统的整体逻辑,也难以逃避其无死角监控。所谓“水能覆舟”的民众力量,在技术面前几近归零,因为数量优势已被技术的精确分化与操控所抵消。

    在《大都会》的结尾,帕克在技术表盘上凝视自己的死亡预兆,这仿佛是对现代人的终极警告:当技术理性彻底主导生命,当人类甘愿将思考与抉择权交予系统,那么存在的意义也将消散于数据流中。

    唐·德里罗的《大都会》如同一面黑暗的镜子,映照出技术统治时代的狰狞真相。在技术、资本与专制结合的巨型机器面前,人类正面临被加倍奴役的命运:一方面受困于物质享受的温柔陷阱,另一方面被全景监控与算法操控剥夺自由。唯有唤醒对技术异化的清醒认知,重建以人为本的价值秩序,寻得一丝突破囚笼的微光。

    发布于:江苏省

    TOP